科技的温度,藏在每一次顺畅通行里。
当数字支付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,而成为城市运行的神经末梢,中国银联正在用“看不见的力量”,让一张卡、一部手机,打通出行的每一站、每一程。
6月28日,银联卡闪付过闸功能正式从磁浮线试点扩展至上海轨道交通全线网。从两周前磁浮线单点测试到如今覆盖上海轨道交通全线网,中国银联推进以“卡码Pay”为支点,持续提升各消费领域支付便利性的提升。目前,中国银联“卡码Pay”已覆盖全国46城地铁、1760个地市(县域)公交网络,正构建起一个智慧出行的全新生态。
上海轨交 “一拍即过”
“卡码Pay”三位一体打造交通支付多元化
目前,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庞大,运营总里程达896公里,拥有21条线路、517座车站,每天承担全市超过77%的公共交通出行量。银联卡、手机Pay等多元支付方式实现消费过闸、即刷即走。对于持卡人而言,只需开通小额免密支付的银联IC卡或手机Pay,即可实现“一挥即过”的便捷体验。技术实测显示,高峰时段该支付方式过闸可提升通行效率30%以上。它的全面应用,也将极大地方便入境抵沪的外地、外国旅客在沪交通出行。
最先触达一个城市的,不是语言,而是支付。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,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之一,2025年前5个月,上海已接待入境游客超过339.6万人次,同比增长37.7%。中国银联作为全球国际卡组织,此次交通便利化服务升级,也充分洞察到了入境游客的需求。国际游客持银联境外IC卡、银联-Visa双标芯片卡,可直接拍卡过闸无缝衔接上海公交、地铁等公共交通网络,更能在便利店、餐饮等场景便捷消费。让国际游客从入境首站便感受到丝滑的支付便利,更通过打通“入境-消费”全链路,助力上海打造更友好的国际旅游消费环境。
上海的银联卡、手机Pay等多元支付“一拍即过”在全线推广并非孤例,而是银联在超大型城市构建智慧交通网络的延续。回望2020年,北京地铁已开启银联支付便利化的先河。京沪两地的共同模式在于:持卡人无需额外操作,只需将银联片或手机贴近闸机,即可快速通行。此次在上海轨道交通的全面升级,更是覆盖境内外主流银行卡及数字人民币硬钱包,乘客持银联境内外IC卡、银联-Visa双标芯片卡,或使用银联手机Pay,均可在上海市全线网各座车站闸机直接刷卡,快速过闸。
“实体卡+手机Pay+乘车码”三位一体的方案,打通实体银行卡与数字支付边界,“支付无界”既满足老年群体持实体卡的习惯,又适配年轻人手机Pay的便捷需求,还提升外籍来沪游客在交通出行中的支付便利性。满足全年龄段、全客群的需求,打造境内外用户无差别支付体验。
银联网络全国布局
多层次智慧出行普惠便民联接城乡
真正的普惠,不止于覆盖,更在于包容。
上海轨交“一拍即行”的便捷体验,正是中国银联构建全国性智慧支付网络的生动缩影。在国务院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》指引和人民银行指导下,中国银联持续推进“锦绣行动2025”,充分发挥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职能,精准识别“二老”(老年人、外籍人士)等群体的差异化需求,以“卡码Pay”多元支付技术为支点,让便捷支付惠及每一个个体。
在交通出行领域,银联“卡码Pay”支付方式已覆盖包括北上广深等全国46个城市的地铁,1760个地市(县域)的公交。除了地铁公交,“卡码Pay”服务还广泛覆盖铁路、航空、自驾出行等领域。目前,全国所有高铁车站人工售票窗口均已支持银联卡受理,中石油、中石化全国所有油站均已实现银联“卡码Pay”多元支付方式受理,智慧出行大生态业已形成。
从上海轨交“一拍即行”的便捷体验,到县域公交“一扫即乘”的普惠服务,交通只是起点,“智慧出行”背后是一张全域生活支付网。支付便利化的背后是中国银联深入推进“锦绣行动2025”,构建开放、包容、多元支付生态的生动实践。
未来,银联将继续秉持“支付为民”初心,深化与产业各方合作,持续拓展“卡码Pay”应用场景,为境内外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,为构建绿色、智慧、包容的现代交通体系贡献银联力量。